李炘:中國發展路徑走對了嗎?


近年來,中國各種社會問題叢生,不少論者因而質疑中國走了歪路。筆者認為,要討論發展模式問題,可由發展路徑和所需時間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對比西方國家一般發展模式,中國模式路徑可謂基本一致。而目前,中國正處於向成熟推進階段初期,西方在類似的時期也曾出現過類似問題。

1960 年,發展經濟學先驅羅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將經濟現代化分為六個階段,至今仍是不容忽視的經典理論。

第一階段是傳統社會(Traditional society),指沒有近代科學技術的社會。

第二為起飛創造前提條件階段(Preconditionsfor take-off),近代科學技術開始發揮作用,社會逐漸認為經濟進步是必要的,義務教育開始普及,出現願意承擔風險的企業家和商業擴張,並出現近代的製造業。

第三為起飛階段(Take-off),是工業革命發生後的自動成長期,農民人數下降;生產性投資率提高;多種重要製造業部門發展起來。政治、社會和制度結構發生變化,使經濟成長不斷向前推進。

主義不影響發展路徑

而第四是向成熟推進階段(Drive to maturity),投資率將維持在10%至20% 之間,社會能吸收並有效應用新型技術,勞動力的結構、技術和實質工資都已經改變,社會調整價值觀念和制度以便適應新的經濟環境。

第五是高額群眾消費階段(Age of Highmass consumption),工業高度發達,經濟主導部門轉向生產耐用消費品,高額耐用品普及化,技術工人和城市人口比重比前階段有相當程度的提高,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的資源也逐漸增大。

而第六階段則在1971 年提出,為追求生活質量階段,主導部門是服務業與環境改造事業。

羅斯托曾擔任美國肯尼迪和詹森政府的重要謀士,政治立場頗為反共,但這不影響他的觀察。在研究蘇聯經濟發展之後,他認為除了意識形態導致的某些差別外,美國和蘇聯的「總體輪廓」是相似的,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發展路徑沒有本質性差異。而中國在1952年進入了第三起飛階段。

羅斯托的理論基於對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歸納總結,包涵了過多的繁瑣數據(如工業水平、消費水平和個別消費品等數據)。不過在前四個階段中,存在兩條「主軸」,即投資率和勞動人員比例,可做單獨分析。

農業人口大幅下降

西方諸國都經歷了由漁農畜牧業到工業,再到服務業為主的社會,羅斯托觀察到: 「在起飛階段之前,有75%的勞動力從事農業;在起飛階段結束時,從事農業的人數下降到40%;到了向成熟推進階段,在很多情形下降低到20%。」農業人口的減少為政治和社會壓力奠定了基礎,這些壓力又會促成改革的發生。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字,中國農業就業比例一直維持在五成左右,由2003 年開始持續減少,2007 年下降到40.8%,四年間少了約10%。近年來,農村並無重大災害,2005 年更取消農業稅,農業就業比例也無回升象(2010 年更減少到36.7 %)。這種勞動力大規模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屬於起飛階段結束時的特徵,起飛階段結束的標誌性年份可定於2007年。

「生產性投資率」是羅斯托另一個重要概念。為起飛創造前提條件階段,生產性投資率佔國民收入(或國民純產值)5%左右;起飛階段增加到10%以上;向成熟推進階段投資率維持在10%至20%之間。羅斯托認為,生產性投資率超過國民收入的10%,才會超過任何可能的人口增長,按人口平均計算的生產量就會有經常性的增加。

他觀察到,資本只有投入在工業才能完成起飛階段。英國沒有輸入外國資本,日本和美國輸入了外國資本,都可令經濟起飛,但阿根廷等南美洲國家長時期輸入了大量外國資本,卻沒有使起飛階段實際開始。

因此,外國的投資必須包括「最初動員國內儲蓄投資於生產事業的能力」。中國進入起飛階段時,海外資本(含港澳台)總體保持在三分一左右。近年股份制企業佔「各類別企業工業生產所佔份額」由2003 年的19.7%飛漲到2006 年的45.8%,這說明動員國內儲蓄投資於生產事業的能力已經具備。

一般認為,1949 年後中國出現了三次的投資高峰期,分別是1958年至1960年的「大躍進」時期、1985 年「七五計劃」時期和2003 年至今。但前兩次並不穩定,未能符合「維持」在10%至20%之間的要求。只有在2003 年,中國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率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才出現根本性變化—由4.8%激增到10.8%,其後維持在雙位數增長;換句話說, 2003 年才是中國邁入向成熟推進階段的分水嶺。

發展時間依然有序

中國第三階段(起飛階段)的結束年份為2007 年,第四階段(向成熟推進階段)的起始年份卻為2003 年。也就是說,中國在尚未完成「起飛階段」之前,就已經步入「向成熟推進階段」了。

以比較大的時空背景來說,五年左右的落差可以忽略。這種情況也不獨中國才有,如加拿大和澳洲,在達到向成熟推進階段前,已經進入了高額群眾消費階段。

話雖如此,這種落差造成的結果也相當明顯。有過高的工業投資率,卻還未有足夠的勞動力,2004 年開始出現民工荒也就難以避免。同理,在這種情況下急急上馬,各種產品質量問題爆發也難以避免。可幸,中國大致方向依然和西方發達國家保持一致,並沒有如印度一般過早的步入服務業,也沒有如澳洲般停留在第一產業。

1952 年進入起飛階段,2003 年進入向成熟推進階段,中國花了51 年,相比英國的67年、美國的57 年、德國的60 年、法國的80年和日本的62 年來說,還屬相對較短的時間。十九世紀末,西方出現了工業化壓倒一切的觀點。而在向成熟推進階段接近結束時則「對於工業化的奇感到有些厭煩」。

羅斯托認為: 「一個社會快要達到向成熟推進階段之時,或者達到向成熟推進階段之後,社會的主要注意力就從供應轉到需求,從生產問題轉到消費問題和最廣義的福利問題。」可以發現,這一論斷和中國目前的社會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也可以說明中國的發展路徑和西方並沒有重大不同。

人有基本的需求,中國不可能完全異於世界,能保障路徑正確、發展有序,足以彈冠相慶。中國目前出現各種社會矛盾,對政府施政能力產生挑戰,也導致一定危機出現,但西方各國都曾經面對過類似的挑戰,若然以此判斷中國將會「崩潰」,則無疑過於狹隘了。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幹事
李炘

信報財經新聞,A15,中國圍睹,2012-08-25
http://www.hkej.com/template/dailynews/jsp/detail.jsp?dnews_id=3488&cat_id=6&title_id=537897

留言

熱門文章